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粤工商函〔1996〕416号请示的答复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23:40:35   浏览:897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粤工商函〔1996〕416号请示的答复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粤工商函〔1996〕416号请示的答复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你局《关于企业登记管理中几个问题的请示》(粤工商函〔1996〕416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和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各省、市、县设立的分支机构,如“分公司”、“支公司”、“分理处”、“营业所”、“经营部”等,无论使用什么名称,一律视为中保财保、中保寿保有限公司的分公司,依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有关分公司的规定登记注册

上述意见适用银行和其他保险公司。
二、保险及银行、邮电、铁路等类企业分支机构办理登记注册的具体程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将在与有关部门协调后另行规定。
三、按《公司法》登记的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期限届满,需要延期或终止经营的,应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手续。超出经营期限又不办理变更或注销手续的,分别按照《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六条处罚。公司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的,按《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七十二条处罚

四、股东以土地使用权出资,应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
五、依据劳动部、公安部、外交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颁布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劳部发〔1996〕29号),外国人持有《外国人就业证》和外国人居留证件,可以在中国境内就业。持有上述证件的外国人可以被聘为国内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其在国内企业投资按照
外国人在中国投资的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六、拍卖行具有公开、公正等中介机构的性质,在法律、行政法规作出明确规定前,暂不允许兼营商品贸易等其他业务。
七、有关医疗机构登记注册的问题,在国务院作出明确规定前,继续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医疗机构登记问题的答复》(工商企字〔1996〕第133号)执行。


劳部发〔1996〕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公安厅(局)、外事办公室、外经贸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局及有关部门,各驻外使、领馆、处:
为了加强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的管理,规范与此相关的就业和聘用行为,依法保护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及聘用外国人的单位的合法权益,经商有关部门同意,劳动部、公安部、外交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制定了《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现予颁布实施。
在执行本规定过程中,劳动、公安、外事、外经贸各部门应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劳动部、公安部、外交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须在每年年终将执行情况报劳动部。
目前已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凡不属于本规定第九条所列人员,又未领取就业证的,应在本规定实施之日起二个月内,由用人单位为其办理就业证申领手续。劳动部门应为符合条件者办理就业证,对不符合条件者终止其就业。逾期不办的,按非法就业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外国人就业证》由劳动部统一制作,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的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外国人,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员。
本规定所称外国人在中国就业,指没有取得定居权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依法从事社会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行为。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和聘用外国人的用人单位。
本规定不适用于外国驻华使、领馆和联合国驻华代表机构、其他国际组织中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人员。
第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及其授权的地市级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的管理。

第二章 就业许可
第五条 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须为该外国人申请就业许可,经获准并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以下简称许可证书)后方可聘用。
第六条 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从事的岗位应是有特殊需要,国内暂缺适当人选,且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岗位。
用人单位不得聘用外国人从事营业性文艺演出,但符合本规定第九条第三项规定的人员除外。
第七条 外国人在中国就业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
(二)具有从事其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和相应的工作经历;
(三)无犯罪记录;
(四)有确定的聘用单位;
(五)持有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其他国际旅行证件(以下简称代替护照的证件)。
第八条 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应持职业签证入境(有互免签证协议的,按协议办理),入境后取得《外国人就业证》(以下简称就业证)和外国人居留证件,方可在中国境内就业。
未取得居留证件的外国人(即持F、L、C、G字签证者)、在中国留学、实习的外国人及持职业签证外国人的随行家属不得在中国就业。特殊情况,应由用人单位按本规定规定的审批程序申领许可证书,被聘用的外国人凭许可证书到公安机关改变身份,办理就业证、居留证后方可就
业。
外国驻中国使、领馆和联合国系统、其他国际组织驻中国代表机构人员的配偶在中国就业,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关于外国驻中国使领馆和联合国系统组织驻中国代表机构人员的配偶在中国任职的规定》执行,并按本条第二款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有关手续。
许可证书和就业证由劳动部统一制作。
第九条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外国人可免办就业许可和就业证:
(一)由我政府直接出资聘请的外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或由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出资聘请,具有本国或国际权威技术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确认的高级技术职称或特殊技能资格证书的外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并持有外国专家局签发的《外国专家证》的外国人;
(二)持有《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海上石油作业工作准证》从事海上石油作业、不需登陆、有特殊技能的外籍劳务人员;
(三)经文化部批准持《临时营业演出许可证》进行营业性文艺演出的外国人。
第十条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外国人可免办许可证书,入境后凭职业签证及有关证明直接办理就业证:
(一)按照我国与外国政府间、国际组织间协议、协定,执行中外合作交流项目受聘来中国工作的外国人;
(二)外国企业常驻中国代表机构中的首席代表、代表。

第三章 申请与审批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须填写《聘用外国人就业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向其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同级的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有效文件:
(一)拟聘用的外国人履历证明;
(二)聘用意向书;
(三)拟聘用外国人原因的报告;
(四)拟聘用的外国人从事该项工作的资格证明;
(五)拟聘用的外国人健康状况证明;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本规定第六条、第七条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审批。
第十二条 经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后,用人单位应持申请表到本单位所在地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地市级劳动行政部门办理核准手续。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或授权的地市级劳动行政部门应指定专门机构(以下简称发证机关)具体负责签发许可证书
工作。发证机关应根据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进行核准,并在核准后向用人单位签发许可证书。
第十三条 中央级用人单位、无行业主管部门的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可直接到劳动行政部门发证机关提出申请和办理就业许可手续。
外商投资企业聘雇外国人,无须行业主管部门审批,可凭合同、章程、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和本规定第十一条所规定的文件直接到劳动行政部门发证机关申领许可证书。
第十四条 获准聘用外国人的用人单位,须由被授权单位向拟聘用的外国人发出通知签证函及许可证书,不得直接向拟聘用的外国人发出许可证书。
第十五条 获准来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应凭劳动部签发的许可证书、被授权单位的通知函电及本国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证件,到中国驻外使、领馆、处申请职业签证。
凡符合本规定第九条第一项规定的人员,应凭被授权单位的通知函电申请职业签证;凡符合第九条第二项规定的人员,应凭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发的通知函电申请职业签证;凡符合第九条第三项规定的人员,应凭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通知函电和文化部的批
件(径发有关驻外使、领馆、处)申请职业签证。
凡符合本规定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人员,应凭被授权单位的通知函电和合作交流项目书申请职业签证;凡符合第十条第二项规定的人员,应凭被授权单位的通知函电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登记证明申请职业签证。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在被聘用的外国人入境后十五日内,持许可证书、与被聘用的外国人签订的劳动合同及其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证件到原发证机关为外国人办理就业证,并填写《外国人就业登记表》。
就业证只在发证机关规定的区域内有效。
第十七条 已办理就业证的外国人,应在入境后三十日内,持就业证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居留证。居留证件的有效期限可根据就业证的有效期确定。

第四章 劳动管理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与被聘用的外国人应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即行终止,但按本规定第十九条的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后可以续订。
第十九条 被聘用的外国人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期满时,其就业证即行失效。如需续订,该用人单位应在原合同期满前三十日内,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延长聘用时间的申请,经批准并办理就业证延期手续。
第二十条 外国人被批准延长在中国就业期限或变更就业区域、单位后,应在十日内到当地公安机关办理居留证件延期或变更手续。
第二十一条 被聘用的外国人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被解除后,该用人单位应及时报告劳动、公安部门,交还该外国人的就业证和居留证件,并到公安机关办理出境手续。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支付所聘用外国人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十三条 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以及社会保险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的用人单位必须与其就业证所注明的单位相一致。
外国人在发证机关规定的区域内变更用人单位但仍从事原职业的,须经原发证机关批准,并办理就业证变更手续。
外国人离开发证机关规定的区域就业或在原规定的区域内变更用人单位且从事不同职业的,须重新办理就业许可手续。
第二十五条 因违反中国法律被中国公安机关取消居留资格的外国人,用人单位应解除劳动合同,劳动部门应吊销就业证。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被聘用的外国人发生劳动争议,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处理。
第二十七条 劳动行政部门对就业证实行年检。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就业每满一年,应在期满前三十日内到劳动行政部门发证机关为被聘用的外国人办理就业证年检手续。逾期未办的,就业证自行失效。
外国人在中国就业期间遗失或损坏其就业证的,应立即到原发证机关办理挂失、补办或换证手续。

第五章 罚 则
第二十八条 对违反本规定未申领就业证擅自就业的外国人和未办理许可证书擅自聘用外国人的用人单位,由公安机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四十四条处理。
第二十九条 对拒绝劳动行政部门检查就业证、擅自变更用人单位、擅自更换职业、擅自延长就业期限的外国人,由劳动行政部门收回其就业证,并提请公安机关取消其居留资格。对需该机关遣送出境的,遣送费用由聘用单位或该外国人承担。
第三十条 对伪造、涂改、冒用、转让、买卖就业证和许可证书的外国人和用人单位,由劳动行政部门收缴就业证和许可证书,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发证机关或者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非法收费、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中国的台湾和香港、澳门地区居民在内地就业按《台湾和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外国人在中国的台湾和香港、澳门地区就业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十四条 禁止个体经济组织和公民个人聘用外国人。
第三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可会同公安等部门依据本规定制定本地区的实施细则,并报劳动部、公安部、外交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备案。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由劳动部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自1996年5月1日起施行。原劳动人事部和公安部1987年10月5日颁发的《关于未取得居留证件的外国人和来中国留学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的若干规定》同时废止。



1997年3月5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云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关于孟连、宁蒗、沧源三个自治县对《婚姻法》所作变通规定的报告的审议意见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云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关于孟连、宁蒗、沧源三个自治县对《婚姻法》所作变通规定的报告的审议意见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1981年6月9日云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一、会议批准孟连、宁蒗、沧源三个自治县施行《婚姻法》的结婚年龄变通规定为:男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女不得早于十八周岁。自批准之日起生效。结婚双方都是国家职工的仍按《婚姻法》的规定执行。
二、关于宁蒗自治县提出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的问题。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通婚,对后代健康和民族发展危害极大。鉴于这种习俗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必须加强教育,广泛宣传科学、卫生知识,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使其自觉改变,逐步加以解决。
上述意见,由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分别通知三县。

附1: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向省人大常委会的报告(摘要)
我县是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的十多种民族的边境县,属亚热带地区,历史习惯上傣族拉祜族都习惯于早婚(十三、四岁),解放三十多年来好多地方都还不能坚持婚姻法规定的婚龄结婚和结婚登记,修改后的婚姻法公布后,我县在贯彻执行中根据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我们先后
到各民族的老、中、青、妇中进行座谈,大多数干部群众的意见是男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女不得早于十八周岁比较适于本地区实际。因此,我们的意见是:
一、在我县定居的农村各少数民族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女不得早于十八周岁。
二、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集体单位(非农业人口)和农村的汉族一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执行。
三、农村中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结婚的和少数民族相待。
四、男女双方,有一方在农村的按农村的规定执行。
以上报告,请批示。

附2:宁蒗彝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向省人大常委会的报告(摘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可以依据本法的原则,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某些变通的或补充的规定”。经征求我县各族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县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讨论。会议认为:过去由于
历史原因,我县一直未执行婚姻法,但现在已解放三十一年,我县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关怀下,在政治上、经济文化上取得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全县各少数民族的思想觉悟大有提高,现在基本上具备了施行《婚姻法》的条件。现决定按1979年颁布的《婚姻法》实
行。但对下述规定要求给予变通。
一、《婚姻法》第五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由于我县各少数民族的早婚较多,一般在十五、六岁就结婚;有的十一、二岁就结婚。这种早婚的状态应该改变,但要有个过程,要求在几年内暂变通为: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女
不得早于十八周岁。晚婚晚育者应予鼓励。
以上报告,是否妥当,请批示。

附3:沧源佤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向省人大常委会的报告(摘要)
为使婚姻法在我县更好地贯彻执行,根据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婚姻法》第五章第三十六条“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可以依据本法的原则,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某些变通的或补充的规定”的精神,我们组织力量配合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在我
县对佤族婚姻状况作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县四届人大常委四次会议于4月8日作了专题讨论(县政府、县妇联、县法院、县民政局的负责同志也列席了会议),在婚姻法基本原则精神指导下,结合我县边疆民族自治地区的实际,作出了如下决定:
………
三、对婚姻年龄实行变通
我县是边疆民族自治县,由于经济、文化落后,科学、卫生知识缺乏,劳动强度大,加上历史上的风俗习惯及境外等各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早婚现象都较为普遍,调查的五十四对结婚青年中,男青年十九至二十二岁结婚的占百分之四十二,女青年十六至二十岁结婚的占百分之六十
六,鉴于这一实际,会议讨论认为,作为边疆民族自治地区,既不能违背国家统一规定的法律,又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从实际出发,照顾风俗习惯,决定将法定婚龄变通为男方不得低于二十周岁,女方不得低于十八周岁(包括沧源境内的各少数民族及定居在沧源农村的汉族社员),结婚
的双方都是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国营与集体)职工者,仍按国家规定的法定婚龄执行,而其中一方家住沧源农村者,男女双方都可执行变通婚龄。
四、变通婚龄的执行日期
1980年10月,县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作了决定,将新婚姻法推迟到81年下半年执行,并以县人大常委会沧人发〔1980〕11号文上报省人大常委会。上述变通婚龄的意见若同意,从何时起执行,请省人大常委会决定。
以上变通意见及执行日期当否,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批。



1981年6月9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公告2010年第14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


2010年第14号

  为进一步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组织编写了《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现予以发布,并于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  技  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 土 资 源 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商  务  部
                         二〇一〇年七月一日
附件:

目 录

一、总论................................................................................................- 1 -
(一)意义和目的..............................................................................................................- 1 -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
(三)主要范围..................................................................................................................- 2 -
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3 -
(一)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3 -
1. 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3 -
2.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3 -
3. 地热资源利用技术.................................................................................................- 4 -
(二)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4 -
1. 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4 -
2.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4 -
3. 贵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5 -
4. 稀有、稀土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5 -
(三)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6 -
1. 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6 -
2. 建材原料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6 -
三、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7 -
(一)煤炭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7 -
1. 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 7 -
2. 矿井水综合利用技术.............................................................................................- 8 -
3. 煤层气综合利用技术.............................................................................................- 8 -
(二)电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8 -
1. 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 8 -
2. 废水综合利用技术.................................................................................................- 9 -
3. 废气综合利用技术.................................................................................................- 9 -
(三)石油天然气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9 -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9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0 -
3. 废气综合利用技术...............................................................................................- 10 -
(四)钢铁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0 -
1. 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0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1 -
3. 废气及余热、余压综合利用技术.......................................................................- 12 -
(五)有色金属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2 -
1. 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2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3 -
3. 废气及余热综合利用技术...................................................................................- 13 -
(六)化学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4 -
1. 磷石膏等化工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4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5 -
3. 废气、余热综合利用技术...................................................................................- 15 -
(七)建材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6 -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6 -
2. 废水综合利用技术...............................................................................................- 17 -
3. 废气、余热综合利用技术...................................................................................- 17 -
(八)食品发酵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7 -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7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8 -
3. 废气综合利用技术...............................................................................................- 18 -
(九)纺织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9 -
1. 废旧纤维等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9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9 -
(十)造纸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20 -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20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20 -
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21 -
(一)废旧金属再生利用技术........................................................................................- 21 -
(二)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再生利用技术....................................................................- 21 -
(三)废旧橡胶、轮胎再生利用技术............................................................................- 22 -
(四)废纸板和废纸再生利用技术................................................................................- 22 -
(五)废塑料再生利用技术............................................................................................- 22 -
(六)废玻璃再生利用技术............................................................................................- 23 -
(七)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 23 -
五、其它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 24 -
(一)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24 -
(二)生活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 25 -
(三)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25 -
六、资源综合利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 26 -
(一)增值税....................................................................................................................- 26 -
1. 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财税[2008]156号).........................- 26 -
2. 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财税[2008]157号).....................................................- 27 -
3. 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政策(财税[2009]148号)..........- 28 -
(二)企业所得税............................................................................................................- 28 -
1. 共生、伴生矿产资源...........................................................................................- 28 -
2. 废水(液)、废气、废渣.....................................................................................- 28 -
3. 再生资源...............................................................................................................- 29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

一、总论

(一)意义和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
成就。与此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
的矛盾日益突出。“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
快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将更加严峻。开展资源综合利
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

加快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引导社会资金
投向,为相关单位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提升我国
资源综合利用整体水平,是制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
的主要目的。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遵循政府推动、
市场引导、企业主体、自主创新、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方针,加
快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
作用,完善政策体系,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选择环境影响严重、产生量大


的废弃资源,组织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坚持重点突
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构成,形成资源综合利
用产业集群,探索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主要范围

一是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
理利用的技术;二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液)、废气、
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的技术;三是对社会生产和消费
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的技术。


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一)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 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在油田开发建设中,采用适用技术,对伴生天然气进
行回收利用。

(2)推广从石油和天然气中回收硫资源生产硫磺技术。

(3)推广高效井下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技术。

(4)推广柴油机余热利用技术。

(5)推广采用不稳定排放硫化氢气体资源化利用技术回收井口
无组织排放的含硫化氢气体。

(6)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

(7)研发废弃钻井液、井下作业废液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技术。

2.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无煤柱开采技术,推广采用不稳定或难采煤层开采技
术、边角煤残采技术。

(2)推广煤系高岭土超细、增白、改性技术。

(3)推进煤系铝矾土、耐火粘土、膨润土、硅藻土、硫铁矿、
油母页岩和石墨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化。

(4)推进煤炭地下气化(UCG)技术的产业化,特别是加快具
有井下无人、无设备,集建井、采煤、气化三大工艺于一体,适用
于煤矿大量的煤柱、建筑物下压煤等呆滞煤量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


和产业化。

(5)研发难选煤、干法选煤和高硫煤综合利用技术。

(6)研发“三下”(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及矸石充填采
煤技术;研究提高开采上限技术。

(7)研发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技术。

3. 地热资源利用技术

推广采用热泵等技术,利用地下热能进行采暖和制冷。

(二)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 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磁铁矿精选作业的磁筛等高效利用技术。

(2)推广含稀土复合矿和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

(3)推广低品位、表外矿、复杂共伴生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
利用技术。

(4)推进尾矿再选技术及生产各种建筑材料的产业化。

(5)研发低品位硫铁矿选矿富集技术。

(6)研发尾矿干堆技术和尾矿高效浓缩工艺及设备。

2.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无废(少废)开采技术

——推广尾砂充填、废石充填、全尾砂膏体充填等充填法采矿
技术。

——推广原地浸出采矿技术。

(2)推广采用大型低品位矿产自然崩落法技术开采。


(3)推广拜耳法用于低铝硅比一水硬铝石矿的选矿。

(4)推广低品位、表外矿、复杂共伴生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
利用技术。

(5)推广复杂多金属硫化矿矿浆电解处理技术及中低品位氧

化锌矿选冶联合处理技术。

(6)推广铜铅锌锡矿细粒、微细粒矿载体浮选技术。

(7)推广铜矿等有色金属矿伴生金、银等贵金属的综合利用技
术。

(8)推广有色金属硫化――氧化混合矿选矿技术。

(9)推广湿法冶金关键装备应用。

(10)研发矿山塌陷区、废石堆场和尾矿库修复与垦植技术。

(11)研发对复杂有色金属矿石选别与富集技术。

(12)研发低品位矿生物提取技术。

(13)研发尾矿有价金属综合回收利用技术。

3. 贵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含金银等多金属矿选矿尾渣中综合回收有价金属成分
和非金属矿资源的矿物加工技术。

(2)推广采用复杂金矿循环流态化焙烧技术。

(3)推广高硫高砷高碳复杂难处理金矿的预处理技术。

(4)推广浮选富集—炭浸工艺技术等低品位金矿的综合利用技
术。

4. 稀有、稀土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采用电解工艺开发稀土镁中间合金技术,综合利用稀


土尾矿。

(2)推广高效低毒高纯氧化铕提取技术。

(3)推进稀土冶炼分离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产业化。

(三)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 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盐湖钾盐综合利用技术

——推进盐湖钾盐伴生矿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化。

——研发固体难采钾矿溶采技术,非水溶性钾矿开发利用技术。

(2)磷矿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磷矿伴生铁、硫、氟、碘、钒、钛等资源综合回收技
术。

――推广反(双)浮选磷矿降镁技术。

——研发中低品位磷矿、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技术和窑法直接
利用技术。

(3)硼矿综合利用技术

——研发低品位硼矿选矿技术。

——研发硼铁矿中硼、铁、铀有效分离和回收技术。

(4)研发中低品位萤石综合利用技术。

(5)研发钾长石综合利用技术。

2. 建材原料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玻璃陶瓷原料非金属矿有效利用技术

――推广硅质原料非金属矿产的均化开采以及浮选技术。

――推广陶瓷生产采用低品位原料配方技术产业化。


――推广利用中低品位高岭岩替代叶蜡石生产玻璃纤维技术产
业化。

(2)填料及其它深加工用非金属矿的合理利用技术

――推广利用煤系高岭土生产高档填料、涂料技术。

――推广温石棉尾矿提取轻质氧化镁及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伟晶岩中石英提纯技术。

(3)推广石灰石矿均化开采配比技术。

(4)推广石英砂岩提纯技术。

(5)研发低品位菱镁矿、滑石、硅藻土、蓝晶石族等非金属矿
选矿综合利用技术。

三、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一)煤炭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

(1)煤矸石发电技术

——推广适合燃烧煤矸石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有条件的
地区推广热、电、冷联产技术和热、电、煤气联供技术。

——推广炉内石灰脱硫和静电除尘技术。

——研发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电厂锅炉高效除尘、脱硫、灰渣
干法输送、存储及利用技术。

(2)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技术

——制砖技术。推广全煤矸石生产承重多孔砖、非承重空心砖
和清水墙砖技术。

——制水泥技术。推广利用煤矸石为原料,部分或全部代替粘


土配制水泥生料,烧制水泥熟料技术。

——生产其他建材产品技术。推广利用煤矸石为原料生产陶瓷
制品、陶粒、岩棉、加气混凝土等技术。

(3)推广利用煤矸石充填采煤塌陷区、采空区和露天矿坑及煤
矸石复垦造地造田技术。

(4)推广利用煤矸石制取聚合氯化铝、硫酸铝、合成系列分子
筛等化工产品技术。

(5)推广利用煤矸石生产复合肥料技术。

(6)推广煤矸石中极细粒钛铁矿、锐钛矿等杂质的分离技术。

(7)研发利用煤矸石生产特种硅铝铁合金、铝合金技术,以及
利用煤矸石生产铝系列、铁系列超细粉体的技术。

(8)研发煤矸石提取五氧化二钒及其他稀有元素技术。

2. 矿井水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采用混凝、沉淀(或浮升)以及过滤、消毒等技术,净化
处理煤矿矿井水。

3. 煤层气综合利用技术

(1)推进煤层气民用、发电、化工等技术的产业化。

(2)研发低浓度瓦斯利用技术。

(二)电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

(1)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采用粉煤灰生产水泥、砌块、陶粒等建筑材料技术。


——推广采用粉煤灰建造水坝、油井平台、道路路基等建筑工
程技术。

——推广粉煤灰制取漂珠、空心微珠、碳等化合物技术。

——推进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的产业化。

——推进粉煤灰造纸及生产岩棉技术的产业化。

——研发粉煤灰用于农业(改良土壤、生产复合肥料、造地)、
污水处理以及各类填充材料等技术。

(2)推广脱硫石膏制水泥缓凝剂、纸面石膏板、建筑石膏、粉
刷石膏、砌块等建材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

(3)研发脱硫石膏免煅烧制干混砂浆。

2. 废水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灰场冲灰废水封闭式循环利用等技术。

3. 废气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燃煤电厂烟气中回收硫资源生产硫磺技术。

(三)石油天然气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对油气采炼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油砂、污泥、残渣、钻
屑采用固化等无害化综合处理技术,并用于筑路、制造建筑材料、
调剖堵水剂等。

(2)推广石油焦乳化焦浆/油(EGC)代油节能技术。

(3)研发改进缓和湿式氧化(WAO)-间歇式生物反应器(SBR)
处理碱渣联合工艺,形成专有成套技术。


(4)研发污水处理场油泥(包括罐底泥)、浮渣和剩余活性污泥
处理组合技术。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钻井污水、废液综合处理技术,实现闭路循环利用。

(2)推广炼油企业含氢尾气膜法回收技术。利用膜分离技术建
设芳烃、加氢尾气膜法回收装置,回收芳烃预加氢精制单元酸性气、
异构化富氢、加氢裂化低分气、柴油加氢低分气中的富含氢气体。

(3)推广采用中和、酸化以及各种精制技术,从石油炼制产生
的酸碱废液、废催化剂中,回收环烷酸、粗酚、碳酸钠、浮选捕集
剂等资源。

(4)研发石油化工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处理技术以及油
田废水替代清水技术。

(5)研发经济有效的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和回用技术、氨氮废水
处理技术与回收利用技术。

3. 废气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对炼油厂催化裂化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采用气能量
回收技术进行能量回收。

(2)研发催化裂化再生烟气、加热炉气、工艺排气及电站排气
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处理技术。

(四)钢铁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炼钢炉渣回收和磁选粉深加工处理技术。


(2)推广立磨粉磨粒化高炉矿渣技术。

(3)推广硫铁矿烧渣综合利用技术。

(4)推广冷轧盐酸再生及铁粉回收技术。

(5)推广钢渣返回烧结,替代石灰作为炼铁厂烧结溶剂技术。

(6)推广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及尘泥压块技术。

(7)推广氧化铁皮回收利用技术。采用直接还原技术制取粉末
冶金用的还原铁粉。

(8)推广含铁尘泥综合利用技术。

(9)推广废钢渣生产磁性材料技术。

(10)研发含锌尘泥综合利用技术。

(11)研发不锈钢和特殊钢渣的处理和利用技术,特别是防止
水溶性铬离子浸出的技术。

(12)研发钢铁渣游离氧化钙、游离氧化镁降解处理技术。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对不同浓度的焦化废水优化分级处理与使用技术。

(2)推广采用“电氧化气浮”技术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并回用。

(3)推广污水深度处理脱盐回用技术。采用抗污染芳香族聚酰
胺反渗透膜,生产高品质的回用水。

(4)推广冷轧含油乳化液膜分离回收技术。

(5)研发矿山酸性废水治理与循环利用技术。

(6)研发矿山含硫矿物,As、Pb、Cd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技
术。

不分页显示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